【京城速递】
北京发布全国首个社会心理领域标准
近日,由北京市民政局组织制定的中国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第一个地方标准——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站点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正式发布。
旨在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提高国民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善治。社会心理服务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连续3年将社会心理服务站点建设纳入重点民生实事项目。2021年将重点支持新建100个以上街道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实现社会心理服务覆盖60%以上的街道(乡镇)。预计“十四五”期末,全市将建成500个以上社会心理服务站点,实现街道(乡镇)全覆盖,为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可及、普惠的社会心理服务。
北京发布住房租赁指南3.0版
近日,北京市住建委发布住房租赁指南3.0版。2021年北京市租赁市场较为稳定,房源供应充足,一批集体土地租赁房项目也将于年内陆续上市。同时,按照此前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的供应计划,预计年内还将有一批集体土地租赁房项目陆续上市。自2021年3月起,长租公寓市场监管新规正式执行,禁止“长收短付”,住房租赁企业向承租人预收的租金数额原则上不得超过3个月房租,收取的押金数额不得超过1个月房租,且应当通过北京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建立的专用账户托管。
北京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面向全市房地产经纪机构、住房租赁企业发起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暖心服务倡议,倡议在8月底前,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包括足不出校可选房、即看即租真房源、市场租金有折扣、房屋租金可月付、租房押金可免收、租房佣金可减免、免费搬家可定制、合同期内可换租八大暖心服务。
北京出台史上打击炒房超严厉的5招
北京出台史上打击炒房超严厉的5招。第一招:严查资金来源,主要针对于消费贷、经营贷这两个渠道资金来源进入楼市的;第二招,整治不法中介。主要是打破中介对于二手房的信息垄断。处理违法违规的中介,暂停违规中介的住房租赁网签权限。并将房产中介纳入反洗钱法调查特定非金融机构。第三招,重点打击炒买炒卖学区房,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把学区房列入了调控重点。对于中介自媒体炒作学区房概念进行重点监控和约谈,北京、上海还分别出台了新的学区政策。第四招,填补漏洞。过去很多调控政策没有那么严密,比如像法拍房一般是不限购的,结果很多法拍房就遭到了炒作,类似这种漏洞现在已经补上。第五招,违法必究。过去针对违规购房,一般来说只是暂停网签,最多剥夺买房资格,但现在有的城市已经进一步追究法律责任,所以违规购房的风险进一步加大了。
北京试点推出“预存宝”模式”
北京试点推出“预存宝”模式,让消费者的钱存到第三方——银行,保证了资金安全。该模式下,消费者的钱并没存到商家账户,而是存到了作为第三方机构的银行;那么即便商家经营不善、闭门谢客,消费者也可向银行提交退费申请,从而确保资金的全程监管及服务的方便快捷。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预存宝”的操作流程,显然对消费者予以倾斜保护。“预存宝”合作银行将根据商户的实际经营数据,提供一些无抵押的信用贷款来支持商户经营。
北京鼓励非居住建筑改建为多业态宿舍型租赁住房
北京4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鼓励非居住建筑改建为多业态宿舍型租赁住房进一步明确了改建工作总体要求、改建标准和改建程序等。通知提出,鼓励宿舍型租赁住房改建项目业态混合兼容,同一项目内可兼容多种功能,租赁住房、研发、办公、商业等用途可混合利用,促进产业融合和新业态发展通知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坚持“以区为主、市级统筹”工作原则,各区政府应建立完善宿舍型租赁住房改建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会商推进相关工作。二是鼓励宿舍型租赁住房改建项目业态混合兼容,同一项目内可兼容多种功能,租赁住房、研发、办公、商业等用途可混合利用,促进产业融合和新业态发展。三是加强监督管理。将非居住建筑改建宿舍型租赁住房工程纳入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范围,并且要求各区加强运营监管,对于违规违法行为给予处置。四是提出支持政策。符合条件的改建项目可申请使用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水电气热执行民用价格。五是继续强调面向周边单位员工或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提供。
【前沿观点】
共享经济的利弊及未来发展趋势
在“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共享经济,显示出了其强大的的生命力。目前,全球共享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据普华永道预测,到2025年,全球共享经济产值可以达到2300亿英镑,产业规模和发展潜力巨大。
据国家信息中心2021年2月19日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指出,2020年,在突发疫情冲击下,以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表现出巨大的韧性和发展潜力,全年市场交易额约为33773亿元,同比增长约2.9%。预计2021年,随着宏观经济复苏,共享经济增速将有较大回升。未来5年,中国共享经济年均增速将保持在10%以上。报告显示,疫情对不同领域共享经济产生的影响明显不同。知识技能、医疗共享等领域的市场规模大幅增长,同比分别增长30.9%和27.8%。共享住宿、共享办公、交通出行等需要通过线下活动完成交易闭环的领域,市场规模同比显著下降,降幅分别为29.8%、26%和15.7%,生活服务领域同比下降6.5%。实际上,共享经济是一种优化资源配置、高效社会治理的新经济模式,是基于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由资源供给方通过技术平台将暂时闲置的资源(或技能服务),有偿提供给资源的需求方使用,需求方获得资源的使用权(或享受服务),而供给方则获得相应报酬的市场化模式。通过技术平台的整合,达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城市的有效治理、市民更方便地获得城市社会服务的目标。
共享经济具有以下5个特点:1、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2、广泛的数据应用;3、通过共享实现海量、分散、闲置资源的优化配置;4、市场化方式高效提供社会服务,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5、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在网络信息时代,共享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据统计,共享单车用户规模2.45亿人;网约出租车用户规模3.46亿人;网上外卖用户规模3.64亿人,手机网上外卖用户规模3.44亿人。目前,共享经济基本上已经覆盖了所有的生活领域,如共享住宿、共享办公、共享冰箱、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厨房、共享唱吧等,可以说,产品层出不穷。
然而,共享经济在给人们带了诸多便利与方便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大型平台利用市场支配地位,数据独占、垄断性扩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2、大型平台企业“跨界”提供金融服务日益普遍,带来了有效监管困难、用户权益可能受到侵害,以及金融风险处理不当而引发社会风险等潜在风险和问题;3、流量造假、流量劫持等基于流量的恶意竞争问题日益突出;4、如何对共享平台上聚集的海量个人信息进行有效保护、如何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保护等,都成为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共享经济显现出的一些弊端也引起了民众的不满。如共享单车由于管理不善,城市中大量的共享单车被扔到废旧空间里,造成极大浪费,同时其乱停乱放的问题也引发人们的各种抱怨。
未来共享经济发展趋势。一、预计2021年共享经济增速将会有较大回升,速度有望达到10%—15%,未来5年,中国共享经济的年增速将保持在10%以上。二、共享经济经过多年的“野蛮生长”后,将进入行业整合期一些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的平台,将被迫退出市场或主动寻求合作机会,行业资源将会向资本实力雄厚、综合实力强的品牌聚集。三、对共享经济平台进行反垄断监管,将成为大势所趋。未来监管将会更加重视维护各方合法权益、着力预防和制止大平台抑制市场创新活力的行为、加强对平台企业的合规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互联网企业之间为争夺市场份额而进行的恶意收购现象将会不断减少。四、共享经济模式将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2020以来疫情冲击下,中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并好于预期,除了一系列保就业政策的实施外,也得益于共享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统计数据显示,共享经济参与者人数约为8.3亿人,其中服务提供者约为8400万人,同比增长约为7.7%;平台企业员工数约为631万人,同比增长约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