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速递】
北京市启动新一轮数字人民币试点
近日北京和上海启动新一轮数字人民币试点,发放红包总额将近6000万元。根据公开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数字人民币红包累计发放金额已达2.6亿元。通过“京彩平台”向成功预约报名并中签的消费者发放20万份、每份200元的数字人民币“京彩”红包,用户可在北京市近2000家指定商户无门槛消费使用。对于数字人民币未来使用场景,数字人民币后续将在公共缴费、企业商贸、政府服务领域等场景得到进一步拓展,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可以借助自身营业网点和手机APP、官方小程序等途径来进行推广,也可以嵌入消费场景开展获客。
北京市试点知识产权保险
6月4日,2021年北京市知识产权保险试点项目启动会举办,进一步向更多企业推广这一试点项目。专利执行险主要针对企业发现专利被侵权时,向法院或专利主管部门提出立案请求被受理后,在立案前发生的调查费用、法律费用等进行赔付。而在法律维权胜诉后,如果遭遇被告公司拖欠赔偿款项等问题,专利被侵权损失险将帮助投保企业减轻损失。北京推出了补贴政策,在试点期间,企业首次购买知识产权保险将享受全额补贴,单项冠军企业第二次和第三次购买,分别享受80%、50%的保费补贴,重点领域中小微企业第二次和第三次购买,分别享受90%、80%的保费补贴。
北京市研究制定碳中和行动纲要
北京市正在按国家有关规定开展碳达峰评估,并研究制定碳中和行动纲要。包括科学制定碳排放控制目标、战略和措施,包含量化的阶段性目标、组织实施等,并现场签署承诺书。由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团市委、市妇联等六部门联合制定印发的《北京市“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实施方案》也正式对外发布。从广泛社会动员、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推动社会各界参与、创新宣传方式方法等方面提出了重点安排,倡导社会各界及公众身体力行,选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参与美丽北京建设。
房山区建智能视力防控监测平台
北京市首个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儿童青少年视力智能防控办公室”最近在房山区成立。未来,该区将利用智能视力防控监测平台为学生建立个人视力动态档案,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家校联防联控机制,降低中小学生近视率。首要任务是做好学生视力情况摸底,保证测试数据及筛查频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防控办公室将借助科技企业的技术优势,利用智能视力防控监测平台为学生建立个人视力动态档案、掌握区内中小学家校互动率,并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家校联防联控机制,引导家庭参与维护及巩固学校视防工作。平台的测试数据,家长通过小程序可以实时收到。家长确认信息后,结果也会实时反馈至管理后台,方便家校互动管理。同时,后台提供建立学生视力档案,筛查任务管理,进行数据汇总分析等功能。从前端智能筛查到学校筛查进展再到后端大数据分析形成完整的数据链,为开展视防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支撑。
【他山之石】
广州市“量身定制”融资方案经验被住建部全国推广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结各地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可复制政策机制,其中广州市在金融支持方面的做法经验,成为住建部向全国推荐可复制政策机制。根据最新出台的《广州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广州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致力持续开展建设有造血功能的可持续社区,引入银行签订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战略合作协议,量身定制融资方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市场力量参加老旧小区改造的项目数量。目前,有27个项目正在洽谈金融服务方案,7个项目已取得授信批复,批复金额55.59亿元。
一、新河浦“三方合力”,政银企合作逐步成为广州老旧小区改造“常态”。越秀区新河浦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即将开展,由盛高设计执行的方案也基本做好,改造范围包括了肉菜市场、民居外立面、部分道路。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了解到,在这次改造中一大亮点是引入了银行签订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战略合作协议,量身定制融资方案。新河浦老旧小区改造备受关注,在市住建局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处搭桥牵线下,建行和盛高集团紧密推进,是广州老旧小区改造中金融支持政策机制的范例。这次新河浦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由建行向执行单位盛高提供了信贷支持。早在2020年7月,广州市政府与建设银行签订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战略合作协议,给予广州300亿的信贷额度,翻开了政银合作支持老旧小区改造的新篇章。
二、为老旧小区改造“量身定制”融资方案,广州经验开拓新方向。市住建局在会同建设银行召开的11次专题会议中,分别与中标施工企业、物业管理企业、专营企业(水、电、气、通信等专营企业)、“实施+运营”企业、住房租赁企业的5大类企业进行专场对接,及时推出相应的金融产品,加大建行对企业的精准支持力度。在政府主导,银行、企业共同推进的模式下,随着不断磨合、合作加深,相关政策将会发挥更大的效用,不仅为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更多资金支持,还为未来改造中融资方向提供了更多参考经验。
【前沿观点】
消除痛点堵点 繁荣社区商业
在城市化深入推进和消费升级趋势下,商业布局逐步向大型业态郊区化、小型业态社区化发展,居民消费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特点。社区商业不仅成为商业空间演化的重要趋势,也成为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基本配置。然而,社区商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亟待解决。
国家高度重视社区商业发展,多次要求抓住民生痛点和堵点,激发消费潜力,形成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近日,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推动提高社区服务便利化、标准化、智慧化、品质化水平。
“十四五”时期,推动社区商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好政府作用弥补市场失灵,有利于补齐国内大循环短板,实现扩大消费与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相结合,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这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为社区商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公共产品属性。社区商业作为保障城市居民生活的基础载体和平台,应明确划分社区商业公益性、商业性范畴,对公益性项目、半公益性项目、市场化项目制定相关支持政策,保障民生类商品和服务供给,更好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二是要建立协调机制,统筹形成发展合力。深入推进社区商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在明确政府商务部门为行业主管部门的基础上,建立高层次协调联动机制,整合民政等部门政策资源。地方政府做社区规划时应纳入商务主管部门的意见,社区规划与建设应满足社区生活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要求。三是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落实支持养老、托幼、家政等社区服务业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及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完善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提高家政服务业增值税进项税额加计抵减比例。强化信贷支持能力,鼓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为社区生活服务企业提供贴息、低息小额贷款。四是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面梳理相关政策及标准,加快调整完善。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创新监管理念、手段与方式,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健全品牌企业数据库,不断提升社区商业品牌化、连锁化、智能化水平。五是要提高职业化水平,提升从业人员社会地位。支持企业举办家政、餐饮、零售等职业教育培训,鼓励行业协会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家政服务人员、家政企业信用体系,规范家政服务业发展。建立荣誉表彰长效机制,五一劳动奖章等评选表彰向社区生活服务业人员倾斜,对特定获奖人员纳入国家高技能人才评定范围,并在积分落户等方面给予照顾。